今天學術活動邀請了中國醫精神科蘇主任來演講,講題是:分子生物是否可解構(完全解開)精神醫學呢?(有點忘了確切的全名,不過大概是這樣的意思)

  一剛開始,覺得內容似乎很難match到主題,但直到後來才知道主任的意思。主任認為,一個人的行為、反應,可能被很多因素所制約,所以非常複雜。分子生物讓我們明白這個可能性,卻沒辦法完全解決這些問題。
  所以分子生物之於精神醫學,提供一些證據,讓我們可以更多反省自己的想法。我們可能隨時是錯的,也要能接受新知,謙卑的態度很重要。

  在當中特別提到了『制約』的部份。一個老鼠的實驗:當把老鼠放在某個房間,響鈴時就電擊牠,如此反覆幾次之後,老鼠只要一聽到鈴聲就會發抖。
  但後來也發現說,ㄟ,老鼠不一定在聽到鈴聲時才發抖,因為每次都是同一個人去抓老鼠,所以那個人去抓牠時牠就發抖了。那換個人去抓呢?還是發抖耶!因為牠聞到了同樣的手套味道。依此可見,連制約都有很多複雜的因素參雜在內。

  所以,精神分析(心理)治療,就是讓病人回到那個使他害怕、創傷的情境中,誘發他的情緒,但在那情境告訴他,其實他是安全的。屢次執行之下,慢慢解除他的恐懼。
  比較麻煩的是,受到創傷的年紀可能小於三歲,我們不記得發生什麼事情了,但是當時情境的情緒卻進入了我們的潛意識裡。因此長大後我們想不起來,卻仍在遇到類似情境時感到恐懼。
  不過,這些恐懼或創傷有時也可以因為時間久遠的關係,慢慢可以消失。

  主任舉了個淺顯易懂的例子:媽媽帶孩子去逛市場,小孩看見什麼都很好奇東碰西碰。但是媽媽的反應可能會讓孩子學習到不同的情境:A媽媽很不好意思地把小孩拖回來一臉臭臉地說「不可以!」B媽媽笑著把孩子帶回來說:「這是別人的東西不可以亂摸哦!」
  A的情境讓孩子學習到了較具創傷的回應。或許之後這小孩面對類似情境時,會誘發他害怕的情緒。

  在最後結論時主任有說到,很多治療師說「認知行為治療」比較沒有效。因為「認知行為治療」就是告訴你,怎麼樣是對的,怎麼樣是錯的,因為怎麼樣怎麼樣的原因。等於是去糾正想法,以正確的想法來面對時,可以改變結果。
  比較沒有效的原因是,病人雖然『了解』,卻難以有很大的動機去改變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我開始思考自己遇到某些事情時也會特別退縮,是不是有受過什麼創傷才如此呢?

  我仔細思考時又得到了新的體會。

  也就是『話語』和『禱告』。
  『話語』也就是真理,我們在每次聚會時敬虔地聆聽著主的教導。這其實就是「認知行為治療」,告訴我們怎麼樣是對的,怎麼樣是錯的,怎麼樣想會得到什麼結果,怎麼樣實踐會有什麼結果。
  但是我們雖然『了解』,卻又常常做不到。此時,我們使用『禱告』來當作我們的「心理治療」。在深刻的禱告中,不停地把內心的結挖出來;在再次體驗同樣的情境之下,我們突然明白了而大哭,然後在禱告中再次得到信心、並下定決心。

  體會到的時候覺得非常酷炫!努力持守話語和禱告的人,都按著主的教導在做治療哦!難怪真正做到的人靈魂會越來越健康~哈哈哈

  一起來禱告、並聆聽真理話語吧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psyssn316 的頭像
    psyssn316

    《精神科》與主的相遇

    psyssn3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