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下午醫院的環狀課程,由精神科主講。

  賴德仁教授每次上課都有很不同的收穫,特別是講到面對病人時該具備的。他說,首先需要具備獨特的能力或專長,這樣才會在病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。第二,必須將醫病關係建立好;越是遇到難纏的病人,越不能逃,否則就越不能解決問題。
  講到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差異,即在於『有沒有站在對方的立場』去思考。用病人熟悉的語言對話,在詢問時要與病人同步,不要太快以至於讓病人跟不上;當病人問出『我還能活多久』這樣難答的問題,應當先了解病人的想法,而不是急著用幾percent或者併發症等等方式來回答。
  又講到在醫院的任何一刻,我們的形象都已經在建立;想想以後若自己的親人生病,你會把他們介紹給哪位同學呢?若他們願意把自己的親人交給你,那你真的是做得很不錯。
  另外還有講到怎麼知道一個人沒自信(提到醫生必須有自信的部分時):被別人責備就對自己更自責、不斷否認別人對自己的稱讚、總是對自己感到憤怒這幾點,可以知道這個人有沒有自信。


  讓我今天再度深思的一個點,是在於『態度』的『態』這個字。
  賴教授說,『態』可以分成『能』和『心』兩個字,也就是兩者要兼備。我,想起自己要走的人生道路。
  若,信仰生活栽培了我的內心,在提昇我的靈魂層次而具備了內心的能力;那麼,我所缺乏的,還有專業的能力。

  今天讀了一本書,叫做『人體使用手冊』,透過中醫加上作者的解釋,說明了一些由西醫無法解釋的觀點。看到其中一些項目時,很震撼。特別是,在尚未有症狀前、或是根本沒有症狀時,並不表示身體就沒有狀況;反之,有症狀時,也不一定表示身體出了問題,而可能是正常的機能運作。
  這些觀念,轉而想之,都是我們本來就懂的。但是,都沒有貫徹地懂。我們勤於追求一些現在流行的趨勢,明明顯而易見、或是我們早有的正確概念,就因此被忽略了。我們在某些地方使用這些觀念,在某些地方卻不使用,原因是看著『現在』『即時』的效果來下決定。

  總想著為什麼我,明明已走在西醫的路上,卻還是老想著中醫。結論是:不想走跟別人很像的路。一方面是覺得有挑戰好玩有趣,另一個現實原因是,走一樣的路要跟別人競爭,我實在比不過別人。
  但是我感謝 神,總是在絕處讓我看見曙光。 神的道是通的。信仰的路要長久,就必須把最深的問題點解決,而不是沒有計劃性地亂闖;並且一定要了解法則才行。醫學相同,若沒有抓住醫學的脈絡,就像是瞎子摸象;解決得了一時,症狀改善了,但真正的病根沒有挖掉,還是會再發的。
  早早在西醫上看見了界限,於是想要學習得更多。過去在學校上課時,老師常說:「科技進步很快,以前教科書寫的,現在幾乎都改了;所以,要對我說的知識心藏懷疑,不要全盤接受。」如今想起來,有幾個人做到?在栽培我們成為醫生的過程,仍舊是許許多多的Guideline。當然這些guideline都是前人留下來的經驗,也實施過得到不錯的效果。但是,那些始終得不到良好效果的慢性病呢,為什麼仍舊拘泥在相同的框架下去研究呢?

  最近晨更很慘,雖然還是會自己禱告讚美,不過我這樣子,自己不是很擔心,反倒身邊的人過度擔心我了。很明顯地,不管在『能』或『心』,我都還只是個小咖。但,我要抓到最終的法則來生活,也一定讓這些情況成為過程,而非結果。
  我,真的很想,成為靈之救援主的使徒,更多努力研究肉體與靈魂救援,並且成為實踐的人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psyssn316 的頭像
    psyssn316

    《精神科》與主的相遇

    psyssn3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